科技館如何傳播科普知識?隨著科技與網(wǎng)絡的飛快發(fā)展,公眾獲取信息的機會和方式大大增多,嚴重沖擊了科普講座的生存和發(fā)展空間。有必要從現(xiàn)代傳播學的視野,結合科技館的特殊性,從作為傳播基本要素的傳播主體、傳播對象、傳播內容、傳播媒介等方面,重新審視科普講座的策劃思路和要領,以促其在傳承中發(fā)展和創(chuàng)新,提升科學傳播效果。
1、傳播主體:誰來傳播
傳播主體是科學傳播中最為活躍的要素。主講人是講座中的傳播主體,是影響講座效果的關鍵因素。
科技館科普講座在主講人選擇方面至少應考慮以下三方面:一是學識的科學性、專業(yè)性,這主要是對主講人在專業(yè)背景的要求,是最基本的考慮條件。二是語言的通俗性、生動性,這是對主講人語言使用技巧方面的要求,講座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交際形式,講座語言既不是典型的書面語,也不是典型的口語,要求語言表達上專業(yè)性與通俗性做到完美結合。三是情感、氣質的親和力、感染力,這主要考慮的是對主講人形象風度方面的要求,要求能很好地與聽眾互動交流,營造良好的合作互動、達成共識的氛圍,精神飽滿,能很好地綜合運用姿態(tài)、動作、手勢及神情等方式表達對話題不同的解讀。值得一提的是,名人主講通常能在“名人效應”下吸引更多公眾,不少人會抱著目睹大師風采而來,正好順應科學傳播中的受眾心理需求,因此選擇名人擔任主講人不失為一種投資即見效、提高品牌影響力的措施。但是,主講人邀請也要結合實際從資源、途徑及成本等方面綜合考慮,特別是地方中小型科技館邀請名人擔任主講人有很大難度,便應著重從科學性、專業(yè)性及演講技巧等方面入手考慮。
2、傳播對象:向誰傳播
任何科學傳播都必須關注自身的傳播對象,否則就是無的放矢。作為一種科學傳播形式,講座這種以“講授式”為主的活動更突顯對象性的特征,科技館科普講座必須重視受眾需求的分析與研究,否則便易導致俗稱的“對牛彈琴”。
隨著科技館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和影響力的增強,關注科技館和參與科技館科普活動的公眾越來越多,人群類型也越來越龐雜,各個年齡段、各類行業(yè)和職業(yè)的人群都有涉及,因而科普講座策劃之前應加強受眾調研,雖達不到對每期聽眾均提出明確的年齡段限定,但聽眾重點人群應有所傾向,尤其對于聽眾對不同科學話題的關注程度,應做調研分析,這與后文所述選題策劃密切相連,即充分了解聽眾對不同科學話題的需求,有利于更好地為受眾“量身定做”策劃出受歡迎的科普講座選題。如據(jù)中國科技館“科學講壇”對于2014年聽眾選題需求的調研顯示,聽眾關注的選題依次是動物學、航天天文、公共安全、信息技術,而對科技史、科學人物、農(nóng)業(yè)技術等選題需求則較小,在今后選題策劃中應有所側重。當然,科普策劃需要了解公眾,但并非一味遵循“需求導向”而過分依賴公眾的興趣喜好,因為科學傳播本身應具有導向性、先行性,應考慮好二者之間的關系。
3、傳播內容:傳播什么
傳播內容是傳播主體與傳播對象之間社會互動的介質,是科學傳播的重要要素。傳播內容體現(xiàn)為科普講座的選題策劃,選題是關系講座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,好的主題是保證講座成功的第一步。
作為在“體驗科學、啟迪創(chuàng)新”的公共科普場所舉辦的活動,科技館科普講座的選題首先便應體現(xiàn)科學性,必須具有事實根據(jù)和理論依據(jù),這是最基本的要求。二是選題要有時代性,體現(xiàn)科技發(fā)展對社會方方面面產(chǎn)生的影響,特別是結合社會重大事件和廣為關注的熱點、焦點問題,提高應急反應速度,反映出高度的時代特征。三是主題與聽眾之間的適切性,講座的對象面向的是大眾,而不是少數(shù)群體,選題要考慮普通公眾的整體認知水平和興趣需求。面向大眾并非意味著層次的降低,而是滿足更多聽眾的需求,提高科普覆蓋面。四是科技內容的限定性,這是科技館特殊性所決定的,如舉辦外語培訓或歷史、文學等方面的講座(目前有不少實例),就已超出科技館科普講座的范疇,表面上似乎豐富了科技館教育的內容,實則削弱了科技館應有的教育特點和功能。
4、傳播媒介:如何傳播
傳播媒介是承載和傳播科學信息的載體或工具,是連接傳播主體和傳播對象的“通道”,也是影響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。傳播媒介體現(xiàn)在科普講座上便是如何通過講座的過程或者說講座本身的形式創(chuàng)新更好地進行傳播科學。
傳播方式和途徑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傳播的總體效果,傳統(tǒng)講座遭到信息時代沖擊后,其弊端也漸漸突出,必須從講座自身形式的創(chuàng)新上找突破點。一是引入“對話”“訪談”,特別針對跨學科或爭議性較大的主題,可以邀請兩位或多位主講人,增強對話和互動交流,拓展聽眾視域。二是融入更多輔助形式,在保證以演講為主要形式的前提下,綜合運用科技展品的展示、科學實驗的表演、科技產(chǎn)品的展示及科普影片的播放等形式,共同服務于講座主題的解讀,這也是科技館開展科普講座的優(yōu)勢和特色。三是做好后續(xù)傳播資源搭建,講座由于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,現(xiàn)場受益聽眾總是有限的,科技館科普講座資源也應該通過多種“通道”擴大受益群體,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線下與線上實現(xiàn)同步,可以采用多媒體數(shù)據(jù)、視頻點播等網(wǎng)絡傳播手段將講座資源推廣到有關科普網(wǎng)絡,可以通過制作成有關圖書、錄像、光盤等科普資源的載體,通過流動科技館、科普下鄉(xiāng)等活動形式將科普資源帶給更多公眾,將一次性的現(xiàn)場活動與持續(xù)性的科普資源相結合,實現(xiàn)科普效果最大化。
作為一種傳統(tǒng)的科學傳播活動形式,科技館科普講座只有結合科技館自身特點,著力從科學傳播本身的基本要素方面把握策劃要領,才能更好在傳承中做出創(chuàng)新,讓“老”的科普形式同樣能煥發(fā)出“新”的活力。